位於印度比哈爾邦的菩提伽耶(Bodh Gaya),正覺大塔(Mahabodhi Temple)是佛教最神聖的朝聖中心之一。根據佛教經典記載,佛陀釋迦牟尼約在西元前6世紀,捨棄王族生活,歷經六年苦行後,在尼連禪河畔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禪修,最終於黎明時分覺悟真理,成為「佛陀」(意為「覺者」)。這棵菩提樹與其下的「金剛座」(Vajrasana)所在,即為今日正覺大塔的所在地。
正覺大塔的歷史可追溯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(西元前3世紀)。阿育王皈依佛教後巡禮佛陀聖蹟,並在菩提樹下建立最初的石塔,作為紀念佛陀成道的象徵。今日所見的正覺大塔建築,則主要完成於笈多王朝(5至6世紀),塔高約 55 公尺,為磚石結構,融合早期印度佛教建築風格與濃厚的象徵意涵。
塔身四面裝飾繁複,刻有佛陀像、蓮花圖騰與經變浮雕,其正面主殿供奉著佛陀金身坐像,象徵其成道時的莊嚴形象。塔外圍的「金剛座」為一塊平整的石板,被視為佛陀打坐時的座位,對信徒而言是無比神聖之地。大塔一旁則種植有傳承自原始菩提樹的後代,被稱為「菩提樹聖苗」,信徒們常在此樹下打坐冥想,祈願覺醒與慈悲。
正覺大塔不僅是佛教歷史的實證,更象徵佛教的核心精神──覺悟、平等與解脫。這裡是佛教「四大聖地」之首(其餘為藍毘尼、鹿野苑、拘尸那羅),吸引來自南傳、藏傳與漢傳佛教國家的朝聖者。每年有數十萬人前來朝聖,包括比丘、比丘尼、居士與學者。他們在大塔前焚香禮拜、繞塔念誦、供燈祈福,展現佛教文化的多樣與和諧。
在近代,正覺大塔歷經英殖民與印度教化的挑戰,直至1950年代才由印度政府與聯合國合作修復,恢復其佛教聖地地位。1994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正覺大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肯定其在宗教、建築與文化上的歷史價值。
今日的正覺大塔不僅是一處靈性修行的中心,也象徵著佛教全球化的連結。在其周圍,泰國、日本、緬甸、越南、錫蘭、西藏與中國等多國僧團建有寺院與僧舍,形成多元共修的「國際佛教村」。這裡不分語言、宗派與國籍,共同實踐佛陀所倡導的智慧與慈悲。
位於印度比哈爾邦的菩提伽耶(Bodh Gaya),正覺大塔(Mahabodhi Temple)是佛教最神聖的朝聖中心之一。根據佛教經典記載,佛陀釋迦牟尼約在西元前6世紀,捨棄王族生活,歷經六年苦行後,在尼連禪河畔的一棵菩提樹下靜坐禪修,最終於黎明時分覺悟真理,成為「佛陀」(意為「覺者」)。這棵菩提樹與其下的「金剛座」(Vajrasana)所在,即為今日正覺大塔的所在地。